在重复与原创之间

在昨日小宇宙的线下活动中,一个彩绘石头的互动区吸引了我和女友的目光。

兴冲冲地坐定,执石在手,灵感却瞬间凝滞,一时竟不知从何落笔。最终,我选择了最简单的路径:临摹手册上的小宇宙 logo。

女友的一句吐槽恰逢其时:“你就不能画点原创的东西吗?”

原创?在那一瞬,我的大脑仿佛被瞬间抽空,竟无一物可以称之为“原创”。我审视内心:我喜欢什么?兴趣何在?日常所为?得到的尽是些枯燥、晦涩,甚至难以具象化的概念。

我画不出来。我并非没有过天马行空的想象。曾几何时,我会把星辰挂上树冠,让象群背负着整片森林的璀璨周游世界。那是灵感喷薄的年纪。

然而,彼时的我画技拙劣,奇思妙想只能在潦草的线条中勉强辨认轮廓。这就形成了一个残酷的悖论: 在最具想象力的时候,我没有与之匹配的表达能力; 而今拥有了些许技法,想象力却早已悄然枯萎。

不知从何时起,我开始偏爱重复。因为重复是简单的,无需过多思考,只需沿循既有的路径——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安全感

而安全感,似乎天生就与原创为敌。原创,便意味着挣脱框架,投身于结果未知的挑战。

这种矛盾,在我的高中时代已然凸显。我曾一度厌恶作文,因为它总是在重复利用模板与套路,堆砌着与我无关的宏大叙事。但同时,我又不那么讨厌它,因为每当提笔,那些熟稔的“套路”总能给我带来安定的感觉——它们是稳妥的,是获取高分的保证。

抛弃套路,无异于一场豪赌。突破要付出的努力是成倍的,而收益却可能为负。我无意成为那只探索未知的“进步的猴”,只想做一只安稳的猪。

我无意苛责当时的教育体系。相反,我的老师们总是鼓励我们尝试“新鲜事物”。因此,我并非“应试教育”的受害者,我只是自主地、一步步地滑入了追求稳妥的窠臼。我相信,这或许也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。

这份对“稳妥”的路径依赖,在读博的科研之路上,更是成为一种无形的掣肘。

对于科研,最稳妥的选择莫过于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。这句箴言,往往被简化为在他人工作上进行“加法”。这种组合式的研究,我们戏称为“缝合怪”,总能最快地摘取阶段性的果实。它稳妥、高效,却也带来了“创新性不足”的隐痛。我们常常自我安慰:既然这种组合前所未有,那它便是“原创”。

但这终究不是我心向往之的原创。我渴望的原创,是“悟他人所未想”的豁然开朗。

这很难,难如登天。

写到此处,温家宝总理的《仰望星空》在我脑海中回响:

我仰望星空,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; 那无穷的真理, 让我苦苦地求索、追随。 ......

理想诚然高远,是牵引我们持续奋斗的北极星。但仰望星空,必先脚踏实地。

生活与科研,皆需务实。而务实,并非是要我们放弃理想,而是要我们认识到——真正的“原创性”,需要的不仅是灵光一闪,更是千锤百炼后足以支撑这份灵感的落地能力。而这种能力,恰恰源自一次次重复、枯燥甚至看似“非原创”的积累。

脚下的土地,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;仰望的星空,决定了我们能看多远。

我愿继续在这片科研的迷雾森林中,追寻那片属于“原创”的星光。愿我们每个人,都能在脚踏实地的攀登中,离自己的星空更近一些。

2025年9月7日于上海

IMG_4018.jpeg